有人說「下決定」需要一股衝動,但我覺得這衝動本身是一種勇氣。
 
大部分狀況下,我「下決定」的效率很高(好像也不僅有「下決定」這檔事如此),雖然不常被說「你怎麼這麼衝動?」,但也頗常被投以懷疑的眼光,我知道這些人心裡在想,這樣快速的決定好嗎?資訊收集的夠完整嗎?如果有其他更好的機會被你忽略了呢?人說買房子是大事一件,我卻看了不到五間個案就下了決定,前後我花在Search房屋資訊、下決定也僅僅一週的時間,比我更早有買房子打算的老弟,卻遠比我晚找到房子,當時朋友中更不乏喊著要找房子,卻直到三四年前才找到房子的(我房子已經買了七年了)。
 
找我諮詢的學生常常是對自己的未來、自己該選擇怎樣的出路、選擇哪個學校、選擇那個指導教授而徬徨的;面對不那麼熟的學生,我還會懂得假裝自己是個「體貼的好老師」苦口婆心地問對方,那你自己喜歡啥、偏好啥、在意啥等問題;但其實對於熟悉的學生,我根本不用聽這些背景資訊,我就想直接當頭棒喝了。原因不是因為熟悉而預先知道對方狀況,而是不管對方的背景狀況為何,我都覺得這種猶豫該好好念上幾句。曾經發生過一件好笑的事,我描述一個學生找指導教授游移不定的過程,被當場的其他學生不假思索地下了「娘砲」的評斷。
 
「我比較想****、我對****有興趣」,「那你就選擇****吧」,「可是我又擔心%%%%」,「....」。類似這種「拿石頭砸自己腳」的對話常在我的辦公室出現,也常讓我青筋爆斷(雖然我不見得敢表現出來),有時我在心裡已經賞了對方幾個巴掌或揍了幾拳,希望把他打醒,到底你克服這些「可是」的勇氣何在?這麼多的「可是」、「擔心」、「顧忌」,只凸顯了你不願意在下決定後給自己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責任,而只在意這個決定本身是不是完美的毫無問題與瑕疵。
 
有時我會跟人家說把下決定視為是一個承諾,而不是一個選擇,也許下決定對你會有更深的意義;也就是下決定是一種責任的承擔,而不是一個享受的開始。遲遲不下決定,就是遲遲不肯承擔責任,也就是不肯承擔「這個決定可能不好」、「可能有更好的決定」的責任。我支持做事、下決定要作足功課、做好準備的論點(就是俗話說的「多看看...」),但這論點卻被過度美化了,似乎讓遲遲不肯下決定的狀態找到一個好藉口:「我要多看看、多收集...」。
 
矯枉過正的「過度準備」心態,常讓人只處於準備階段,而不是進入真正的執行階段(嚴重者甚至沒進入執行階段就又更改決策重點,讓先前的準備與憂慮形同杞人憂天);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一出社會就得獨當一面的博士生;我還沒準備好指導學生、我還沒有準備好上台、我還沒準備好獨立想研究主題、...。「沒有人是準備好當爸爸才當爸爸的」,永遠等準備好才上陣,就就永遠只會處在準備、處在觀望,在我看來這僅是沒有勇氣投入責任的行徑而已,並不值得為這種「過度的充分準備」給予嘉許。
 
但是除了下決定的前置功課外,沒有別的更重要的事了嗎?當然,每個下決定的當下,都無法保證所做的決定是最好的,更因為如此,早點下決定並告訴自己有接受這個決定不是可能最好的的心理準備,甚至有勇氣與雅量轉化自己情緒去接受決定的不完美處,遠比花一堆時間卻一直下不了決定、沒有前進來的有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侯建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