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小時候就已經聽過「慈母多敗兒」這句話,但真正在生活中聽到這句話被使用是出自於YY之口。
 
記不起是什麼時候(應該有數個月或一年了),YY在辦公室裡跟我聊到她小朋友在幼稚園的狀況、幼稚園老師的狀況,感覺上她想要為自己小朋友反應些啥。當時我告訴她,父母關心小孩的教育問題是好事、是值得肯定的事,但矯枉過正,不但可能讓小朋友過度被保護,甚至可能造成教育的外行影響內行。常聽過一句俗諺:「骯髒吃、骯髒大」,人都是有彈性的、有適應力的,過度保護一個人只會磨去他的彈性與適應力。為了這樣的事件,YY總結了一句「慈母多敗兒」。
 
今天,系上辦理學士班入學甄試,不同於以往口試的形式,今年度首度採取集體座談形式,目的就是將原本評鑑學生的立場,改為讓學生、學生家長能夠瞭解本系。約莫百人的演講廳裡座無虛席,甚至有學生、學生家長沒有位置可坐。當下第一個感觸是「這些小朋友很幸福、這些家長很辛苦」,幾乎人人身邊都有家長陪同。系主任簡介完系上狀況後,開放現場提問,若我沒錯認,發問者中,唯一一位是學生本身,其餘的發問者都是家長(還不乏座談結束後私下詢問的家長)。當下,我不知道該為這些高中生的幸福感到高興、還是該為他們被過度保護而感到悲哀。
 
回憶自己一路的求學生涯,唯一有印象爹娘介入我的學生生活的一次,就是博士班畢業典禮。說實話,我羨慕今天這些學生有非常關愛他們的家人(當然我並沒有因此認為我父母不關愛我),但某種程度,我又很慶幸我爹娘不是這一群當中的兩位。我想,除了我念哪個學校、哪個科系、考試第幾名之類的訊息以外,他們完全不清楚我在學校的狀況,也從沒介入不同階段的決策問題(或該說我從沒讓他們有機會介入),他們就只是接受我決定的結果。
 
過度被保護的學生,求學路上的障礙已經預先被家長清除,天下父母心,家長這樣做固然可以被理解,但也著實讓人捏冷汗。身為老師,我從不會說學生程度越來越差之類的評論,感觸比較深的是學生決策行為的不果決/猶疑不定、面對挫折以環境歸因、以自我為中心、...,而這些問題的本因,是否正是跟這些過度被保護的求學背景高度相關?
 
教學過程中常會面臨學生自以為合理的「Do it for me」心態(幾天前就遇到學生索取報告範本的請求)、沒有「Do it yourself」的反思,我往往不以為然;但有時會懷疑到底是自己在逃避責任、還是避免成了產敗兒的慈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侯建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