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有些人的義正言辭會讓自己自慚形穢。
 
在一個會議中,有些人善於發表高見、精於表達個人見地,往往會讓聽的人一愣一愣、對自己進行反思,甚至讓結果導向他所主張的結論或規範,似乎他提出的作法可以解決問題、可以促成大家來配合。這些人往往善於把不知名的別人拖下水,所以常會有「其實很多人都希望...」之類的論點出現,好像現行的作法其實是忽略了另一群隱性的聲音與期待,才會招致問題發生。但所謂的「很多人」是真有很多人?還是唯獨他一人?還是甚至連他自己都不見得服贗這樣的論點?這種以「虛擬群眾」合理化自己論點、讓當局者被當頭棒喝的人是偽善者。
 
在一個試圖解決某個問題的討論中,常會有人跳出來讓大家反省有一些人破壞了規矩、產生了問題,所以要想個好法子來避免這種狀況,但往往諷刺的是,參與討論的這一群人也正夾雜了這種破壞規矩者的母群體,那到底是誰破壞了規矩?這種討論,真的有效果嗎?設下新的規範的結果往往只是讓遵守規矩的人必須學習適應新規矩而已;原本破壞規矩的人,沒有服從規矩的誠意,即便換了新規矩,一樣不會遵守。有些人在討論的時候,表現自己的熱誠、自己的配合度,好像他是因為沒有被告知、被關注無發揮的餘地,是現行作法的錯誤。但是,真的是這樣嗎?若真的主動告知、關注對方,往往卻經不起「配合度」的試驗。
 
人可以對某些事情沒有經營的誠意,但若振振有詞、硬要佯裝自己具有誠意,以詆毀現狀來掩飾自己無法發揮誠意的話,是不折不扣的偽善者;表面上的義正言辭,也只不過是大放厥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侯建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