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參加系上的師生座談會,總是感慨萬千。

今天,在系上的師生座談會裡,某位大二學生「開宗明義」地說道:「我知道老師們有兩個方法可以讓學生更有學習的動機:請畢業的學長姐回來演講、多多介紹課程內容可以有哪些實際的應用...」(大意如此)

一位老師很難過地回應:「今天上午大二八十人的課,出席的學生只有二十位,...」這位老師的本意是要凸顯同學該捫心自問到底自己的學習態度有可議之處、還是教學方法待改善... 之後,說著說著,這位老師語重心重地說道:「我曾考慮到外系開***課、而不再在系上開這門課,因為在外系開課可以得到更大的尊重。」語畢,坐在他旁邊的我,已經察覺到他泛紅的眼裡快奪眶而出的眼淚、接近哽咽的聲音。一時間,現場氣氛凝重... 

每次在座談會裡,聽著學生所發出的「聲音」,我真不知道該正面地認為學生很懂得「取」、還是該負面地認為學生只懂得「取」。在學習的情境裡,若學習者只看到如何被動地等著「取」,而忽略自己可以主動地做的事其實比自己所以為的更多,那實非學習。更重要的是,學習者對學習環境諸多堂而皇之的期待與要求,很多時候只是掩飾自己學習動機與心態的不足、揭露自己學習動機與心態的偏差。

要有好的學習成果,老師要努力、學生更要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侯建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