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年任教的經驗下來,我越來越體認一個事實—現在是一個「自己為重」的時代。
 
多年前,第一次受邀參加畢業生的謝師宴時,我懷著答應也不是、不答應也不是的尷尬情緒。這種矛盾與尷尬是,若我答應了學生邀請,怕自己的出席會造成學生活動的困擾;因為我打從心裡以為,"謝師宴"只是一種形式,一種畢業生離去前就得執行的一個形式,身為老師,就該識相地心領這個形式而不出席,以免讓學生尷尬地無法在可能是他們相聚的最後一餐盡興地從事他們瘋狂的活動。若拒絕了邀請,又顯得自己似乎不領學生情、漠然、辜負學生好意。記得那次聯繫的畢業生告訴我一句話:「老師你們若不去,我們辦謝師宴有何意義?我們若是單純要聚餐,我們就辦同學會聚餐就好。」衝著這句話所代表的誠意,我試著拿掉心中的尷尬與矛盾,每屆畢業生的小畢典、謝師宴,我就假設是在這種誠意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參加這些活動,以表達我個人的Moral Support與回饋。
 
但是隨著一屆一屆過去,這種矛盾與尷尬的情緒並沒有減輕,反而越來越加重,望著每屆參與這些活動寥寥可數的老師,我心裡的懷疑再次升起,我相信其他老師跟我有一樣的情結。這情結在今天跟工讀生JH討論過一件事後,我才慢慢理解到底該如何解釋。
 
今天下午,學校某行政單位打來一通電話,告訴我今年本校畢聯會有10項畢業活動的構想,想詢問我們單位的配合意願;當時,我心裡一種莫名的不舒服感覺產生。我原以為那是我自己不想配合活動所產生的反彈情緒,但隨著JH再詳細跟我解釋這些畢業活動的細節後,我才意識到我真正在意的問題。
 
10個畢業活動中大多頗富創意、也頗具新意。我說,現在的學生都很會思考自己想要啥、需要啥、也會設計凸顯自己重要性的一些活動。不論別的事,光就這10大畢業活動來看,論其本質都是畢業生看重了自己畢業一刻的重要性、如何為自己留下可懷念、可紀念的紀錄,即使這樣的過程是對別人產生打擾與困擾的。我反想,為何這些活動中沒有一項是「我們要畢業了,所以我們要為學校、為學弟妹、...留下點什麼?」,卻好像都是「我們要畢業了,學校、這個環境可以幫忙、配合我們留下點啥紀錄?」我以為在這畢業的重要時刻,是在校的學生、學校來看重這些將離去的畢業生、為他們留下點難忘的紀念;而畢業生在離開學校之前,思考留下點什麼來感念這個環境、在校的人、甚至自己的親友。畢業生變得為自己留念,而在為自己留念的過程中,也不斷擴張自己的需求與期待這環境配合的想望。我嘉許這些活動所代表的創意,但實際上卻無法真心接納這些創意背後所凸顯的心態。
 
再回到先前提到的畢業生小畢典、謝師宴,我常看到畢業生很賣力地為小畢典或謝師宴準備節目、或唱或跳,但我卻常不懂,畢業生在小畢典上表演這些節目的本意是啥?因為「大學生活很多采多姿?」、還是「畢業生們為了畢業再一起努力完成些啥、創造一些彼此的記憶?」若是前者,為何沒有太多在這學生時代的一些專業成長紀錄?若是後者,為何需要邀請家長親友、師長們當觀眾?在畢業生們自high於自己所設計的隱晦橋段與歡樂梗之下,我卻常面臨其他老師側臉詢問我:「他們在笑啥?...」、「***是什麼意思?」我相信台下的畢業生親友更是許多類似的疑問。我以為,畢業生們會透過這個機會呈現他們的成長、他們的感謝,很可惜地,幾屆下來,我從沒聽過畢業生對家長親友的感謝、也從沒試著把支持他們畢業的親友請上台或表揚他們對自己畢業所作的付出;主角就是畢業生自己、這一刻是屬於畢業生自己的。當然,我從沒看輕畢業對一個畢業生的重要,但我不太理解這種自我創造自我重要的方式。曾有一次,一位老師在小畢典後私下跟我說,「我不知道台下的家長們看了畢業生的這些影帶、節目,會不會懷疑他們來學校到底受了些怎樣的教育?!」沒錯,大學生生活是多元的,但小畢典上,畢業生除了表現自己在意的快樂、紀念之外,似乎忽略了想呈現怎樣的訊息給台下的師長、家長?除了Show自己之外,是否有其他可以在這一刻呈現的價值或感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侯建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