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二十一樓、地下三樓的社區電梯,在上班時間總是得服務大量進出的上班族、學生族。
 
今天上午上班時,一如往常地,電梯開門後所出現的是幾位眼神呆滯、甚至睡眼惺忪的樓上住戶;我加入這群住戶後,跟著電梯朝地下室的停車場前進,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今天這班電梯最後進來的住戶是一位母親跟她的女兒、兒子等三人。小兒子矮矮的身軀看起來似小學低年級年紀,是三人中最晚進電梯的一位。一進電梯後,小兒子輕聲、靦靦地抬頭向電梯門邊的先生說了聲『謝謝』,模樣甚是可愛。
 
電梯來到B1樓層,門邊的先生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離開的人,小兒子又輕聲地、有點羞赧地對離開的先生說了聲『再見』,雖然這位先生頭也不回地就往停車場走去(甚至我懷疑他是否有聽到這聲「再見」)。在這位先生離開電梯後,小兒子側向後方、仰著頭看著母親,臉上露出一抹微笑;但因為母親背對著我,我無法看到這位母親所回應的表情。
 
電梯來到B2樓層,大部分的住戶都在這裡下電梯,包括這三位母子。因為站在門邊,所以小兒子是第一個離開電梯的人;一出門後小兒子就反射性地轉過頭停在門外、用手抵著電梯門,讓接著離開電梯的母親與姊姊順利走出電梯。我原以為小兒子的貼心舉動僅止於此,但沒想到,在媽媽、姊姊頭也不回地繼續往停車場方向前進的同時,小兒子仍持續盡職地按著電梯門,等著後續下電梯的人(包括我)魚貫邁出電梯。雖然小兒子某種程度彆手彆腳地佔住了部分電梯出口,但這舉動實在讓人覺得貼心。
 
基於好奇心的驅使,在走向停車場的路上,我不時地回頭看這個再簡單不過劇情的後續發展。小兒子是B2樓層下電梯人群中走在最後面的一位(也就是他"服務"了所有人),我隱約感覺到他滿意地試圖追上早已走在前方的媽媽跟姊姊。直到看到小兒子坐上了這位媽媽的車子時,我才結束了我的好奇。
 
對這位小兒子的好奇也許結束了,但這個溫暖的震撼卻同時間也引發了的我另一種好奇、另一個慚愧。我好奇的是到底是怎樣的家庭教育可以這麼不刻意、不露矯情痕跡地產生這股讓人溫暖的震撼;而我慚愧的是,我不但作不到小兒子所做出的舉動,甚至壓根沒想過這舉動是一種可能。
 
「謝謝、再見,小男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侯建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