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者」,一部我有生以來被人主動推薦最多次的電影。一些朋友透過MSN告訴我該找機會去看,我沒有問原因,雖然我很好奇是不是因為跟我父親剛離開有關。
 
大年初四早上,救護車人員、急診室醫師不只一次震驚地說「怎麼出血這麼多?」從沒見過父親出血的大姊跟我,卻還沒真正意識到這是嚴重的警訊,以為那這只是多次進醫院的一次,只是每次的狀況不同罷了。急救過程中,醫生不只一次提到情況不樂觀,但不知是一種進醫院的麻痺、還是一種自欺欺人,覺得醫生只是把狀況講嚴重了,就好像沒啥事的病人,也會被醫生要求留在醫院觀察個幾小時一樣。
 
說是對訊息的麻痺,在ICU門外等候通知時,原訂大年初五上午回新竹的我,還是連續訂了後續三天早上的車票回新竹,似乎潛意識地還是作了一些壞打算。當天三次ICU的探視,護士給我們的訊息似乎隱含樂觀的可能,除了醫師還是語帶保留。醫師告訴我們狀況時,我還天真地問了:「未來該注意些啥?」醫師也許誤會他是否聽錯,示意要我再重複那句話一次,他回了我「過了這關,再說未來吧...」當場自己像是被打了巴掌似的,但心裡還是狐疑著「醫師是在試圖告訴我們壞消息嗎?」
 
從小我就很害怕死亡、害怕死亡所形成的氣氛,初四晚上還在猶豫著是否延後回新竹的規劃,但我怕這種等待死亡降臨的氣氛,雖然當時父親的狀況還算樂觀。是的,最後我選擇了逃避面對,初五中午到新竹後,知道父親的狀況已經轉為非常不樂觀,而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打從心裡的冷,我全身莫名地抖了起來,即使我試圖讓自己躲到被子裡。當晚,父親離開了,透過電話我知道了這件事,不到12小時,我又連夜趕回嘉義。在月台上、在火車上閃過許多故事,而這也是一段我最想馬上到家、也怕到家的矛盾經歷。
 
「送行者」,刻畫不同家庭、人物面對死亡的態度與心境。幾天前,作完父親的滿七後,在回程的火車上看完這部片子;很有感觸的最後一段,螢幕內外四行眼淚落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侯建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