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看「危險心靈」(http://www.pts.org.tw/~web01/Dangerous/index.php)一次,自己心裡的價值觀就被嚴重衝擊一次。
 
兩年前,第一次看「危險心靈」,一個以中學環境為背景,勾勒學生、老師、家長等不同角色價值觀衝突的公視劇集。每次看這個劇集時,總有一堆複雜的情緒湧上心頭,會氣憤、會難過、會憐憫、會感動、更會徬徨。氣憤的是教育制度造就了偏差的價值觀、老師、家長操弄了教育行為與價值的走向、學生不知天高地厚地作了反社會的舉動、...;難過的是人人求自保、別人是其次的本質...;憐憫的是看似正確的行徑被無情地對待;感動的是妹妹面對哥哥離家的一幕、一個只有一位老師與學生的教室、...;徬徨的是若自己以上的氣憤、難過、憐憫、感動都是合理的話,那我自己對教育的價值觀又是啥?
 
一直以為,一個教育者最重要的特質是必須有明確且正確的價值觀,除了專業知識的提供,更重要的是將這價值觀賦予學生。沒錯,價值觀是一種自我的選擇,所以一個教育者該具有的價值觀就是沒有預設的價價觀、開放地接受各種可能的價值觀?!還是擁有一個明確且正確價值觀,利用這種價值觀去影響別人的價值觀?!每個價值觀從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找到它具備的優點、缺點,每次看完危險心靈,往往得面臨自己價值觀的摧毀與如何重設自己的價值觀(或甚至不該設定)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有時候嚴重到讓自己覺得動輒得咎。
 
我曾問過有信仰的EHome一個問題,得到他「我們不要談這問題,我知道你只是出於好奇,...」的回應。這樣的回應也讓我非常衝擊,我反問他這是啥麼意思?我並非要辯駁他認為我是出於好奇才提問的說法,而是想知道這個回應傳達了什麼我從沒想過的問題。我反問EHome,那怎樣才不是出於好奇?不是好奇的問題相對是什麼?答案是「關心」。但怎樣才是關心的問題?完全出於你提問的動機。這個論點沒有錯,我又反問EHome,沒有好奇、哪來知道該投入的關心?他向我道歉,他說他的確太早下了判斷,他的回應本身所出的動機也有問題。頓時間,我也徬徨了,到底我原本的提問是出於好奇、還是出於關心?投射到別的狀況,我跟別人的互動是出於好奇、還是關心?是出於無所求的動機、還是有所求的動機?而「關心」又該算是無所求的動機、還是有所求的動機?當時我也陷入了動輒得咎的兩難。我若無法全然地解釋自己是全然出於關心別人而試圖提問、那我就該放棄提問?但我若放棄提問,似乎更是一種缺乏關心的冷漠表現,那到底怎樣做才算對?才比較好?
 
當自己長期建立的價值觀面對衝擊時,總是陷入這種動輒得咎的兩難。還是這種價值觀的徬徨根本就是庸人自擾、無病呻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侯建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