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往往僅能自評。在不知道其他人表現的情況下進行自評,往往有兩種極端的解釋態度:過度自信、自以為是的人會有自我感覺良好的自評結果,而過度謙虛、自卑的人卻會有妄自菲薄的自評結論。有時候適時地瞭解別人狀態是修正自己自我評價、讓自我評價、自我定位更準確的重要過程;當自己不夠有心去瞭解別人狀態時,心裡常會有評價結果不公、有非客觀因素操弄、評鑑過程有黑幕等自我安慰之詞。但以一個評價別人比被別人評價的機會較多的身份而言,其實大部分評鑑的過程並沒有啥麼黑幕,但不可否認地,每個人所秉持的價值觀都不盡相同,導致評鑑的偏好各有所異,但大部分評鑑者都還是很忠於自己心中的那份價值觀,只是這價值觀不盡然與受評者相同罷了。
 
我們常在某些評鑑過程中成為了被淘汰者,有時我們會欣然接受結果、有時我們會質疑結果。不管接受結果也好、質疑結果也好,先確認是否自我感覺良好,才是首要之道。人固然不該全然以別人的一言一行來尋求自我的肯定,但也不宜極端地淪於自我感覺良好的窘境。但另一方面,人很容易放大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相同的內容在事不關己的別人看來,卻往往覺得這些負面評價並沒有那麼嚴重。某個角度而言,這樣放大負面評價的態度不算壞事,畢竟若這種解釋可以讓自己更注意自己的劣勢、努力改進,這也不失為一個好的人生態度。但若放大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換來的僅是自我消沈、對別人的憎惡,其實吃虧的還是自己,這樣的態度其實並不可取。
 
自我肯定與面對他人評價,過猶不及的分寸拿捏,實在是一門人生的重要學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侯建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