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志願的故事不勝枚舉地發生在朋友、學生身上,每件都值得寫成一篇故事讓人思考。令我敬佩的高中同學YS即便成績表現優異,仍在高一第一學期結束後放棄資優班,投入第一類組,聽說早些年已在中小學擔任校長;但也有高中同學重考後還進入原考上的相同校系。學生中也有不少進入工工系後選擇轉系、重新參加聯考的諸多例子。而老二在清大核工畢業後,從沒進過刻板印象的台電、核電廠,諷刺的是,沒能順從母願進入師大的她,畢業後因沒有師範教育背景,只能選擇開補習班、遠赴印尼華語學校教書,但也因為這樣,現在她在印尼跟朋友合夥經營木製家具製造公司,搞得也算有聲有色。
 
在這又臭又長的「志願」系列結束前,我勢必得為這些例子下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結論。那就是,這些例子的背後有著不同的故事,唯一相同者,是這些故事的主角現在都活的好好的(這是什麼爛結論?!)。沒有人有能力、權利去為這些故事下結論到底當初的志願選擇是好是壞、是錯是對,畢竟人都沒有讓自己重新來過的機會,既無相同比較基準,自然無法比較好壞錯對;更何況,不同評價方向下的好壞錯對結論也不盡相同。無數個當下我們可能會懊悔自己先前的選擇,但千金難買早知道,更何況馬後砲地回首來時路,很多先前的懊悔只不過是庸人自擾,自己事實上已無形地在庸人自擾中為自己找出另一條生路...
 
選擇校系固然需要用點心,但是,現代人似乎矯枉過正,過於錙銖必較於每個校系的優劣,似乎只要志願選的不好、選錯志願,人生就會由彩色變黑白一樣。這種過度在意校系的態度,凸顯的似乎是一種「環境影響遠大於自己努力所能創造的改變」的態度;「條條道路通羅馬」,人是有無比彈性與韌性的,很多選擇經過各種指標消長計算,其實也僅有小幅上的差別,為了小幅的差別過度算計、猶豫,不如把時間花在真正的努力與彈性/韌性的培養。興趣源自於成就感、成就感源自於努力的表現,志願的對與錯是由「努力的表現」來主導,而非「興趣」使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侯建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