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義老家挖了一部日劇-「戀愛的力量」,看了幾集,當中有一段劇情是這樣的:以廣告設計師為業的男主角(自立門戶,在自我設計風格與顧客需求間難以妥協,最後男主角保有了他設計的Style與風骨,而斷送了一個客戶... (這當然與工業工程的「客戶需求導向」訓練完全不符)

 

先前很喜歡看一個外國節目「誰是接班人」,也曾跟在美國的Eleanor討論過劇情,還特別針對第二季的16個人物作了一點意見交換。我告訴她當中有些人很Bitchy,有些人沒有太深印像、還算OK。Eleanor告訴我說:「那些被你說沒有太深印像、還算OK的人,一定寧可你說她們Bitchy」。這就不難解釋許多外國真人節目何以參加競賽者都如此討人厭地顯露個人的Characteristics,即便是負面的特質...

 

我也很喜歡看近期的Super Sunday,當中藝能歌喉戰看似毒舌的批評,卻很清楚地看出評審者專業的見解,有時甚至講出人生的正確道理(諸如妥善準備、過猶不及、...),最常聽到的就是評審對於受評者的辨識度建議,沒有辨識度、沒有特色就等於平凡...

 

到清大教書的第一門課是工統(因主要授課的桑老師該學期出國),也唯一教過那麼一次;但卻為多次研究所統計學考題承擔責任。記得有某一年監考完後,一個從大葉來清大考試的學生很篤定的告訴我:「***題一定是你出的,很像你會出的題目,...」,類似的講法,也不只有一次。我一直很好奇,什麼叫做「很像你會出的題目」?天知道,我從沒出過系上碩士班的統計學入學考題...

 

兩年前的大學部專題展後,專題生跟我講,研究室的研究生說一看就知道他們是我指導的;乍聽之下,好像是一種取笑、一種不值得欣慰的事(聽起來好像是你就會作這種事...),但仔細想想,難道不被辨別出來就比較好?當自己寫的東西、所做的要求、教學的方式、...,被清楚地辨識這就是自己的風格時,常不知該高興、還是該難過。

 

保有風格可以負面地解讀為一成不變、了無新意,也可以正面地視為標準一致,始終如一。選擇是否堅持個人的風格,往往是個人價值觀的天人交戰;保有個人風格、特質的風骨有時需要勇氣,往好處想,這代表一種擇善固執的堅持;往壞處想,這可能代表一種不知變通的泛理想情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侯建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